返回

第三十五章 给力! 一品江山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道:“不蒸馒头争口气,我们也得给力了!”学习训诂后,他才知道‘给力’一词竟是古语,最早见于《魏书》。

“嗯,要给力!”陈忱重重点头,伸手使劲握住他的拳头。

“……”五郎一声不吭,也使劲握住两个哥哥的拳头。

“我也要,我也要……”六郎站在椅子上,把身子都挂在了哥哥们的手臂上。

屋门处,怕孩子们担心,陈希亮已经转回,听到了孩子们的话,他笑了,不是装出来的强颜欢笑,而是发自内心的笑,他收回了脚步,再次转身出去,不想让儿子们看到自己眼中的泪花。

得子如此,夫复何求呵!

~~~~~~~~~~~~~~~~~~~~~~~~~~~

从那天之后,陈家父子真的不一样了。兄弟四个在学业上自觉了很多,就连最不爱用功的五郎和最小的六郎,也一样不需要督促。更不消提原先就十分用功的二郎和三郎。

陈希亮也不再轻言放弃了,他重新拾起书本,不管每天多忙多累,晚上都会挑灯夜读,一直到凌晨方才睡下。当然他能在谋生计之余,还有精力读书,是因为在为官府当差过程中,他过人的能力和勤恳的态度,深得知县大人的赏识,夏粮征收结束后,邀请他到县衙当一名贴司。

宋代,一般朝廷在大县设置知县、县丞、主簿、县尉等四到五名亲民官,小县则仅置一到两员。然而一县之中财赋征敛,狱讼审判、治安教化、灾伤赈济等等,事务繁杂,远非三五行政官员所能胜任。

像青神县,除知县外仅有一名主簿是官员,自然需要为数众多的胥吏协助,才能完成朝廷赋予的各项使命。

宋代的胥吏,分为协理具体政务的押司、手分、录事等,称为吏人;以及供官员驱使的诸如牢子、衙役、市巡等,称为公人。按照太祖年间的规定,以青神县的户等,可以置吏人十五员,公人三十人,由朝廷付给薪俸。

但在正额之外,地方官也会根据需要,自行招募一些编外吏役,其中承担书算事务的称为‘贴司’。这些吏役的地位低于‘吏人’,国家不发工资,而是由地方官府自筹。但若‘吏人’有缺额时,可以依序升补为‘吏人’,成为正式国家职员。

在县城里,想找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