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十八、“老点”的未来 重生之刹那芳华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科研所四面环山,虽不是特别高耸,但也是连绵不绝,只是到西南角留有一个缺口,成了进出的天然通道。所里的道路也是一直沿着山脚,从西南、南边到东南,这一片山脚主要是分布着生活区、学校等建筑;在东南到东边的山脚,都是办公科研区,有众多的围墙,戒备森严。

北山那边是农民老乡的农田、居住地,以山谷中的人工水库分隔开来。水库像一个大大的笔架,或者说像粗大的毛笔字“山”。夏季正是她的涨水期,水面足有七八个足球场那么大。

站在山头,看那四周的青山,看那波光粼粼的水面,看那些安静的居民楼,看那些肃穆的工号楼,看那粗大的法国梧桐树枝覆盖的浓荫满地的林荫路,还有那朴素得没有校门和球场的子弟校。落日的余晖给所有的这一切晕染上了金黄色的光芒,而芳华却不由得眼眶湿润了。

这是自己生长十几年的家乡啊,怎能让她就这么随风而去,一定要为她做点什么!

下山后,芳华连夜开始写一份计划书。炎热的夏夜,她还在自己的小屋里,在台灯下奋笔疾书。妈妈孙玉敏问她在干什么,芳华想了想说:“为了未来!”

过了两天,芳华将写好的东西交给了爸爸林志辉。

林志辉一看题目《国防科技教育基地建设计划书》还觉得好笑,题目够大的嘛。但再仔细看内容,他被芳华的设想吸引住了。

芳华没学过市场开发或者经济管理之类的东西,她只是凭自己的想象和漏*点写了这么份计划书。她的核心思想就是在科研所整体搬迁走后,原来的厂房不要闲置废弃,而是好好利用起来建设成一个国防科技教育基地。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

这里很多搬不走的仪器设备,可以直接向他们开放展出;还可以建造一座照片和实物的陈列馆,让他们感受军工人的传奇成就;也可让他们入住两弹元勋们生活工作过的房屋,亲身体验当年环境的艰苦和人们的乐观。相信揭开多年蒙在军工单位的神秘面纱,反而会使更多的人更理解当年军工人的情怀,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支持国防军工建设。

只要交通建设跟上,将即将废弃的老点建成一处爱国教育基地,并非难事。何况还有解放军驻守,再联合他们搞个军事夏令营,这样国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