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白银法案 上海滩之惊蛰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财政部储备的白银价值达到了黄金储备的1/3,在收购的过程中,财政部有广泛的zìyóu斟酌权(《白银收购法案》更详细的内容如下:目的:提高白银价格;将作为货币储备的白银价值提高到作为货币储备的黄金价值的1/3;发行银券。措施:财政部根据是否有利于美国的公共利益决定在国内外市场购买白银的时机和条款;当白银价格上升到每盎司1.2929美元或者用做货币储备的白银价值达到了作为货币储备的黄金价值的1/3时,应当停止收购白银;1934年5月1rì美国国内的白银价格不得低于每盎司0.50美元;当白银储备的价值超过了黄金储备的1/3时应当出售白银;银券的面值不得低于白银的成本;财政部可以控制与白银有关的进出口及其它交易活动;总统宣布白银国有化;对买卖白银所获利润将征收50%的所得税。)。

在白银集团诸多提高银价和推动《白银收购法案》的理由中,“中国市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他们一方面认为,中国是当时仍然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大国,有大量的白银积累(虽然中国zhèngfǔ在1928年就要求放弃银本位,但由于中国国内银行的抵制和国内使用白银做货币的习惯,中国是当时唯一一个事实上仍然坚持银本位的大国(见《中国民国货币史资料》第2辑)。),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高了银价就提高了中国的对外购买力,给美国商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可以销售掉美国过剩的汽车和小麦,有助于美国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另一方面认为,提高银价可以借此打击中国的工业,削弱中国商品与美国商品之间的竞争,因为银价低导致中国的购买力低,中国人只能购买本国的便宜货,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而减少了美国货在中国的销售,从而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最具有破坏力的竞争者”。若提高银价将使中国货币升值,增加中国工业产品的成本,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美国的企业家和农民。

二、白银收购法案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危害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金贵银贱的趋势rì益明显,中国当时实行银本位制(中国虽然实行银本位制,但在1933年4月6rì废两改元之前,银元和银两并用,各地各银行也自行铸造发行银币,成sè不一,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