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五节 文儒 冲天斗神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视线落到了站在孟雄身侧,,身穿儒生服饰,形貌不俗的两名客人身上。

孟雄侧身让开,先介绍左边那位须发花白,面带浅淡笑意,眉眼间隐隐有所倨傲的长者:“这位是我的好友,大楚国子监司业崔籍,字文清。”

崔籍,崔文清?

听到这里,杨天鸿微微动容,连忙整理衣冠,神情严肃,双手高举过头顶,朝着崔籍恭恭敬敬行了个礼。

国子监司业虽然只是六品官员,却相当于另外一个世界的清华、北大副院长。官职大小与否并不重要,在文人圈子里的影响力却非同小可。

崔籍有些意外,慢慢撸着胡须,皱起眉头,问:“我与你素不相识,只不过今日孟干城(孟雄,字干城)邀约赏荷鱼宴,这才得以相见。你并非学文之人,老夫区区一介文儒,何德何能值得你行此大礼?”

杨天鸿弯着腰,恭敬地回答:“我自幼父母皆亡,听府中老人们提起,先父在时,对文清先生之名很是崇拜,即便上阵领兵杀敌,随身行囊里也总会带上一本先生所著的《听涛文集》。”

崔籍的目光有些闪烁。看得出来,杨天鸿的回答让他很是意外,却很是受用:“哦!真有此事?”

杨天鸿认真点头道:“府中老人均为当年跟随先父的亲卫。世间之人欺瞒哄骗,为的,不外乎“名利”二字。他们若是欺骗于我,无可得名,也无可得利。何况,父亲留下的那本《听涛文集》还在,纸业通篇都是父亲当年留下的阅读心得与注解。先生若是不信,待我这就命人回府中取来,一看便知。”

这番话说得通俗直白,利害关系剖析深刻,不由得人不信,即便是崔籍自己,也微微点头,神情和目光都变得柔和,带有一丝快慰和骄傲。

杨天鸿很清楚如何恭维一个人。

文人与武将不同,他们更注重名声。杨府家中的确有崔籍所著的《听涛文集》这本书,但父亲是否看过?杨天鸿就不得而知。当然,杨大山和杨大海等老人从未说过骠骑将军上阵也要带书之类的话。以崔籍的名望,断然不会当众要求自己把旧书取来一观真假。即便事后提起,杨天鸿也有充足的时间提书做旧。

这也是一种赌博,赌得是人的心理,以及文人的骄傲本质。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