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2章 徐小倩的故事 重生之似水流年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就了四十年后的大时代。

但,有利也有弊。

这同时也造成那个时代国人的极度不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极度崇洋媚外。

二十年后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公知人人喊打,国民自信无比高涨的年代。生来就该爱国。

但是,齐磊成长起来的那一代却是正好相反。

说的过分一点,崇洋媚外在八九十年代那个时期,可能都不算是个贬义词。

精日、精韩、精米的遍地都是,恨不得非洲都比国内强。

你要站大街上喊一句,“米国有啥好?还得呆在我大中华!”路人的第一反映绝对不是你爱国,而是你没本事,出不了国才在这酸。

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那个时代,多少国内的大学生、精英人士,宁可去米国刷盘子也要出去。

多少在日韩打黑工,做着最低贱工作的国人,只要回来,那就是人上人。

那个时候,凡是国外来的就都是好的,无论是人,还是物!

哪怕是卖给你十倍、百倍的价格,那也是合理的。

那个时候,国家在积蓄力量,还未到勃发之时,不得不让国外的商品、技术裹挟着意识形态和西方文化冲进国门,大杀四方。

医药行业也是如此,西医大行其道,八十年代中医药则是被贬的一文不值,都快成玄学了。

至少在城市,已经没人看中医,更就没人吃中药了。

虽然有一部分中成药厂还有一些市场,但像尚北药厂这种以中药为主营的小药厂,再加上国企通病,简直一点活路都没有。

在齐磊的印象中,好像他刚记事那会儿,药厂就已经停产了。从上千人的大厂,变成了一个只剩看门儿大爷的国有负资产。

在尚北,连小孩儿都知道,药厂已经死透了。再年轻点的,都不知道尚北还有制药厂。

时至今日,以唐成刚的商业眼光来看,也就那块地皮还值点钱,不能和日进斗金的塑料厂相比。

也许只有齐磊这个开了挂的家伙才知道,在那个如同废墟的厂子,最值钱的绝不是地皮,最宝贵的东西正尘封在废墟中的某间办公室的保险柜里。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