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章 不速之客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强人张作霖的长子在彼,便想探探口风,听一听关外风情,如果能够从那位年轻的少将军嘴里得出点什么那是再好不过了。知子莫若父,同样知父莫若子。在他想来,那位年仅15岁的年轻人怕是没有什么心机吧?毕竟年龄在那呢,再说有心算无心呢。

蔡锷很谨慎,要不然他之名气与威望,被当世枭雄袁世凯硬生生从云南都督任上调来身边。能够在这卧虎藏龙之地一呆数年,不但没有性命之虞,而且还逐渐加官进爵----不管是明升或暗降,不是没两把刷子的。

当然也想过是不是在来此之前,张作霖对这个儿子有所交待,故意如此说来着?但是自己在云南还算得上有名,可是在京师数年,就算铁杵也会生锈,以张作霖这等新晋权贵,也不至于把他也算计在内吧?

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可惜对方是张汉卿。

辛亥革命成功后,云南省最大的功臣蔡锷深得众孚。虽然蔡是其袁世凯定都北京的支持者,二次革命时也多次为袁辩护,但他的目的是本着维护统一,而不是独裁,这让位居中枢的袁世凯大感不安。

1913年10月,蔡锷喉病复发,袁世凯趁机以“准给病假三月,召来京调养”为名将他调到北京,开始被软禁。但是鉴于他的巨大威望,袁世凯又不敢有其它动作。后来接受其谋士杨度的建议,封蔡锷为“昭威将军”,担任一些有名无实的职务,加以笼络。虽然“昭威将军”是民国上将军之首的封号,实际上却是剥夺了他的军权,并进行严密的监视。

当然老袁还是怜才的。袁世凯对蔡锷的军事才能很是赏识,每天都邀请他共进午餐。当时正值“剿办”白朗军时期,关于“剿办”的一切计划情报和有关文电,袁世凯也都放心地交给蔡锷审阅。蔡锷由此洞悉了北洋军的底蕴及其弱点,认定“云南一个师,足够打败北洋十个师,就军事论,胜算决不属袁”。

可是除了军事参谋上的倚重,他这位将军在政治上的地位就低得多了,随着老袁在**与共和之间摇摆,他对有军事能力的蔡锷反而更加担心。随着白朗战死,英雄便无用武之地了。这时候,他还是从国家全局考量,认同袁世凯统一政令和军令的行为。

等到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后,蔡锷的心被深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