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9章 将门虎子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中**队的楷模。

首先是推广了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叫做“三三制”。班分成三个战斗小组,由班长、副班长、小组长带领,每个战斗小组有三个人,在战时相互接应。

三个战斗小组呈箭镞式进攻队形,每名士兵任务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行动时三名士兵组成一个战斗小组,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组组成一个战斗班,呈“散兵线”队形展开,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

虽然好像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这可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要知道,“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解放战争,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那可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在这个时代,世界强国的最强陆军还在欧洲战场上把线列步兵战术发挥到极致,这种号称“排队枪毙”战术在索姆河战役中达到**。由德军重机枪组成的交叉火力一天就打翻了6万英法联军,无数有带头冲锋传统的英国贵族被打成绝户,从此,陆战的舞台上再无大规模线式冲锋。

但在中国,漫天遍野式进攻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洗礼。现在,张汉卿只是把二十几年后的东西提前拿出来而已。但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当一次演习对抗中张汉卿带领他的班扛住了对方一个排的进攻并从容退出时,观战的27师高层都动容了。

随后对这种战术的研究表明,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虽然相比于西方乃至于西洋人,武器配置上的短板限制了中**队在火力上的成就,但就基层战斗力的提升而言,无疑在这个时代是能够领先的。

为了表扬张汉卿的成就,这套战术后来被命名为“张氏战术”。张作霖亲自拍板把这套“张氏战术”推广到全部27师,并成为奉天讲武堂步兵培养的标准战术动作之一。不久后,由此衍生出在班组战斗队基础之上的“三三制”步兵排战术也在全军得到普及,简简单单一个战术创新,使得一个普通排的控制范围达到800米,奉军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

不是没有人置疑,以张汉卿这位“学龄”不足的年轻军校生而言,未尝经历战事,他如何能够闭门造车搞出这么个很军事化、很贴近实战的东西来?有些人难免心里想,这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