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4章 皆大欢喜的交易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时而又笨重”的武器,只适用于“防御战”,导致整个大战中生产的11000门火炮中,重型炮的数量只占3%…

所以当简装的俄国兵碰到精装的德国兵,立即就悲摧了,用人数的优势填补武器的不足也是无奈之举,这和后来中国抗战一个遭遇,战场上都是用人命去填枪炮子弹,像一部电影中所渲染的:“大量无武器人员排在各编队的后面,等着捡起阵亡者的枪…”

不说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张汉卿的话说到了俄国的痛处了,也说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爱国的忠诚商人、金融家,涅辛斯基非常钦佩张汉卿对俄国前线非常惊人的判断,也非常欣赏张汉卿对于俄国感同身受的支持想法,他表示将努力促成这段双赢的生意。

凭心而论,如果奉军能够生产俄军急需的枪支和弹药,远比从日本手里购买来得迅速方便,要知道藉中东铁路,奉天极有可能成为俄国的后方补给线。

俄国不缺机器,现在亟缺人力;奉天缺少机器,但唯独不缺人。双方一拍即合,涅辛斯基便把这个消息以绝密的电文发给了国内。

这对刚刚经历过夏季攻势惨胜的俄国人来说是一个福音,他们刚刚以损失一百多万人的代价支援了险些被同盟国击溃的法国和意大利,自己却把利用1916年初期短暂和平时期所积攒的军事物资几乎消耗殆尽。

不过,即使情况如斯,俄国人也不愿意扶持中国,它只愿意卖出生产炮弹和子弹的机器。对于张汉卿迫切希望的75mm野炮生产线,却拒之不提,这让张汉卿很失望。

两条炮弹生产线和三条子弹生产线,总共耗费卢布两百万,由道胜银行贷款,利息12%,一年后本息全还。

张作霖虽然开始想通过谈判要一把价,现在却觉得这笔生意值得,不管怎么说,他的军队能够在炮弹上自给,已经算是巨大的进步了。又想到小六子能在这时候想到军火生产不受制于人,实在很有远见。

交易很顺利,涅辛斯基也从中捞得不少好处。也许是心情大好吧,他对张汉卿的套话浑不以为意,让张汉卿大概猜出了原因:技术封锁----原来**子对中国也是防一手呢。

不过这难不倒张汉卿,他想到一种俄国人不至于放在心上但对提升奉军大有好处的武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