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9章 千头万绪 重生之我全都要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顾辙想好了未来硬科研的第一步,要从“可以直接增材制造、免打磨度数的高分子聚合隐形眼镜材料”走起,

到他真正开始这方面的科研,中间至少还有一两个月的准备工作要做。

首先,顾辙要花十天半个月时间,把未来进入这个产业所需的研发任务拆分、规划一下。

想清楚其中哪些环节是可以他自己搞定的,哪些环节需要委外、跟人合作。

真正实打实地搞硬科研,绝对不可能像意淫小说里那样两张嘴皮子一碰、说个发明专利出来就水到渠成的。

最后要产业化落地,绝对需要一大堆的发明专利组合配套。

顾辙这第一步涉足的产业还算是非常简单的,但他自己稍微脑补一下,都能拆出七八个核心重要发明、至少十几个外围小专利/实用新型。

比如,用什么材料来造隐形眼镜,这种材料的用途本身,就是一个发明专利,属于“方法专利”。

材料用途确定了之后,实验室环节如何制取这种材料?那又是一个大发明。

实验室制取完成后,工厂化如何制取,又是一个大发明——而且顾辙仅仅靠目前的脑补,就已经判断出这个专利他自己做不了。

现代工业分工太细了,除非脑内带数据库的异能人士,否则没人能全知全能,重生者都做不到。

到时候只能是做出前两个发明后、先申请下来,然后拿着技术去跟圈内大企业谈合作。顾辙负责外包的技术支持,由生产企业主导,完成这项发明。

说不定这一阶段的研发,还能再拆分出工艺和设备:制造工艺一个发明,为了这一制造工艺所配套的新型生产设备一个发明

材料终于实现工厂化量产后,最后如何把材料造成隐形眼镜,是用离心法还是模铸法,如何确保这个过程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独门优势、做到“不用减材打磨就达到光学精度要求”,那就又是两个方法发明、两个设备发明

以上随便数数,可不就得七八个发明、累计二十几个专利了。

顾辙拿出个五六十万来,能够租实验室和设备、雇实验员打工,再做点配套调研,差不多就资金见底了。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