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章 大乌龙 六零大院小夫妻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桌椅肯定要有,还要准备孩子们睡觉的床……一笔笔费用加起来,支出可不小。

大单位资金雄厚,能负担得起这种种支出无所谓,但像制衣厂这种效益不好的中小型单位,就不想再额外增加支出搞什么托儿所了。

结婚以前,林静没想过这些问题,但结婚后她发现部队也没有托儿所,就开始担心了。

不过部队没有托儿所的原因和制衣厂不太一样,制衣厂是因为没钱闹的,而部队却是因为没孩子。

是的,没孩子。

因为军人家属随军对军人本人是有级别或年限要求的,所以基本够条件带家属随军的军人年纪都不小了,孩子大多过了上托儿所的年纪。而那些孩子还小的,要么有老人跟来,要么军嫂自己照顾,再不军嫂单位有托儿所……总之,需要上托儿所的孩子真没几个。

因此,听完纪明钧的话后,林静疑惑了:“不是说没孩子吗?怎么突然办托儿所?”

“以前没孩子,不代表现在没孩子。”

军人不像别的单位,人员调动是很正常的事,每年都有人升职,有人转业,也有人调到其他军区,两年时间,家属院的住户能换一小半,纪明钧说:“这两年家属院学龄前的孩子多了不少,而且驻地托儿所接收的不仅是随军家属的孩子,等到时候办起来,那些没够随军条件的军人也能把孩子送来。”

听纪明钧这么说,林静就知道事情八九不离十了,忐忑问:“那他们怎么会选择我来当保育员?”她没带过孩子,不知道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说是选保育员,实际上也是在选老师,上面打算托儿所要是办起来,后期会进行分班教学,就像首都、省城的学前班一样。”

湖阳是没有学前班的,因为湖阳发展起来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大多数人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让孩子读书不过是为了混个初中学历好招工进厂。

事实上不仅是湖阳,整个安平都是如此,前些年也开过几个,但没起来。还是地方太小了,人们观念没转变过来,学前班又不像小学是必须念的,大多数人不愿意花钱送孩子去。市里领导也不太重视这个问题,搞了几年没成果就不搞了。

但教育还是大问题,别看这几年大运动,高考取消了大学不上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