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1章 新内阁 我妻薄情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守孝一结束就把人找回来,先为礼部右侍郎,隔年入阁。

他行事稳健,时常调和皇帝与老臣的矛盾。后来,他被任命为首辅,延续一贯的作风,稳中求进。

但杨首辅不一样。

他是少年才子,写一首风流好诗,十八岁就成了进士。更重要的是,他爹曾官任尚书,他自懂事起,就对官场的一套了如指掌。

翰林院挂职,外放五年,回来做御史,再刷刷资历,顺利在五十岁入阁,如今五十五岁,年富力强,已经是首辅了。

这么一位官场老将做老大,两任内阁的交接有条不紊。

三月底,交接完成。

重头戏来了。

杨首辅上奏皇帝,恳请增加内阁席位,并提名许、王两位尚书入阁。

--

晏家。

晏鸿之最近痛风又犯了,没敢喝酒,品着清茶,和王尚书聊天。

“杨奇山上台了。”王尚书感慨,“野心勃勃啊。”

杨首辅,名峤,字奇山。

“新官上任三把火。”晏鸿之慢慢...

道,“这第一把就烧到你和许继之,我还是有点意外。”

许尚书,名延,字继之,外号“八面尚书”。

王尚书道:“他要探探陛下的心思。”

“你二人都进内阁,六部可就唯其马首是瞻了。”晏鸿之判断。

内阁的地位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初,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团,后来为提升内阁的地位,规定非六部尚书或侍郎不可入阁。

等今上继位,又进行一定的制衡。

吏部尚书和侍郎入阁,握有人事任命的权力,确保调任畅通。但管财政的户部尚书和管科举的礼部尚书都不在其中,相对遏制住内阁。

至于兵权,兵部尚书曹阁老在,但兵部只有调兵权,掌兵的五军都督府,仍归皇帝直接统属,多为勋贵武将,又是一重制约。

可以看出来,皇帝虽然倚仗内阁,但仍有戒心,以六部制约。

这固然最大程度上确保了帝王的权威,却也拖慢了行政的效率。

各有各的屁股,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如今,杨首辅申请让许、王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妻薄情》,牢记网址:m.baotouge.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