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15 章 发现,氢原子和钙原子 开挂的学霸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苏哲一开始没有查看8.31T的原始数据,而是根据已知的数据计算可能性。

他根据带负电的离子束所具有的能量,计算出离子束中所携带的自由电子的能量范围。

接着,他一个一个的推算光学镜头镜片所含的硅、氧、氢、钙、硼等等原子,在这个能量范围的自由电子轰击下会有怎样的反应。

通过计算确定,波长1.25纳米和波长2.50纳米的X射线是由自由电子撞击钙原子产生的,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是由自由电子撞击铅原子产生的。

剩下的五组波长较长,也就是波长在纳米级别的五组X射线的出处都找到了,是由自由电子撞击氧原子、硅原子等造成的。

可算了半天,就是找不到波长0.02纳米和0.1纳米的两组X射线的出处。

没得办法,他点开了8.31T的原始数据。

首先看的是全频段电磁波接收器采集的原始数据,这些原始数据非常的繁杂,其中接收到的微波、红外频段的电磁波最多,其次是可见光频段的电磁波,最后才是X射线频段的。

仔细找了找,确定了十组X射线的出现时间段。

有六组X射线倒是没啥异常。

让他感到奇怪、新奇的是,波长0.02纳米的X射线是伴随波长1.25纳米X射线出现的,波长0.1纳米的X射线是伴随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出现的。

他担心这只是凑巧,又各找了十组波长1.25纳米和1.36纳米X射线出现的时间段。

发现,波长0.02纳米和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波长0.1纳米和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的的确确是伴随出现的。

且两者之间的出现存在着极短极短的时间差。

确定的是,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是由自由电子撞击钙原子产生的,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是由自由电子撞击铅原子产生的。

至于伴随出现的波长0.02纳米和波长0.1纳米的X射线,他有点迷糊。

不过,他能排除是由自由电子撞击其它原子产生的,因为波长0.02纳米和波长0.1纳米的X射线出现,需要更加高能的自由电子去撞击原子。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