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24 章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制周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郭宗谊一愣,他当然不能说学自赵孟頫、文征明等人。

心念急转,他答道:“学自二王、钟繇,亦临过李北海的碑帖。”

杨凝式眯着眼,抚着须,沉吟片刻,才开口:“好,殿下于书法一道,颇有天份,假以时日,当成一家矣。”

“杨公过誉了。”郭宗谊谦虚道。

郭威听杨凝式这等狂放之徒,对自家孙子也不吝赞赏,不禁喜上眉梢,再看这老狂生也顺眼了许多,他含着笑,继续介绍。

“这位是太子太傅和凝,擅诗词,能断案。”

郭宗谊起身施礼,和凝亦起身还礼。

“这是太子宾客李涛,李唐宗室,进士及第,工于诗文,为官清正。”

“这位年轻的是集贤殿修撰李昉,左侧更年轻些的是弘文馆著作佐郎吕端,此二人年纪与你大不了多少,但学识却远胜常人,冯相亦有青睐,作你老师或许不够,但替你讲讲经义,当不在话下。”

郭宗谊同样起身行礼拜见,而不以李、吕二人年轻而小视,二人急忙跳开,还以大礼。

郭宗谊这一礼,也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好感。

李、吕二人礼毕,回到位上,李昉二十多岁,留着短须,吕端则只有十七八岁,嘴上还都是绒毛。

这两人在历史上都是一代贤相,李昉工诗,为人宽厚温和,谨小慎微,为政不及吕端,但文学造诣却很高,《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便是他带人编撰的。

吕端是恩荫出身,此时正青春年少,气度却颇为老成,“吕端大事不糊涂”,便是历史上宋太宗的褒赞。

若是自史书上看,这六人其实都不过尔尔,但在干戈繁多、文仕凋敝的五代,这已经称得上是当世俊才了。

“我已与诸卿说好,闲时便由他们教导你,课堂就设在弘文馆,冯相事务繁巨,五日讲一课便好,杨凝式年迈,亦五日一讲,和凝、李涛为主讲,李昉、吕端尚且年轻,便跟在你身边,侍讲侍读,常伴左右。”

众臣起身领命,郭宗谊也不能反驳,认命似的一拱手。

郭威见他脸色沮丧,有些不悦:“怎么,对朕的安排不满意?”

郭宗谊强笑道:“臣不敢,只是臣近日要还抚流民事,若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