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12 科举之路 我成了大明勋戚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这就是为什么,之前在成国公家塾,李达拿童生身份嘲讽赵鸿杰的原因。进学数年连个读书人身份都没正式获取,确实是有点丢人。

连过县、府试两关,那么接下来就是最后一关院试,主考官为提督学政,录取者就是后世熟知的“秀才”,相当于有了正式功名,并且院试第一名还会被称为案首。

如果说童生是区分读书人的分水岭,那么秀才就相当于阶层的分水岭,从此算是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徭役,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等特权。

沈忆宸目前没有好高骛远,觉得自己能轻松高中举人、进士等等功名,所以仅仅把目标放在最基础的秀才身份上。

但是话说回来,秀才也不是那么好考的,需要深入了解四书五经,以及对诗词策论有一定水准。

诗词策论先放一边,就拿主要的四书五经来说,单纯从字数上看,四书五经仅仅只有十七万字,想要死记硬背下来并不难。

不过科举考试,可不只是让你来默写,而是取其中一段或者一句,来做规范格式的命题作文,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八股文。

想要写好八股文,除了自己的理解外,还需要参考文宗大家的观念论据,比如著名的程朱理学,然后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

用最简单粗暴的解释,所谓的科举八股文,简直就是考前人的“读书笔记”!

放在后世想要买什么高考练习册是很简单的事情,谁还没有过两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但是放在古代,不是书香世家或者富绅官宦,想要有个庞大书库,收藏这类“科举教辅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比较沈忆宸还算幸运,虽然被赶出成国公府,但至少还能在外院家塾附学,享受着古代堪称顶尖的教育资源。

目前沈忆宸需要做的,就是把这教育资源转换为实际成果,而没有外挂跟系统的帮助,那么唯一可以依靠的,就只剩下自己的努力了。

“夫子说的对,还是得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