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54 钦点状元(二合一) 我成了大明勋戚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得有自己人,谁还能比王振获得皇帝青睐?

只是养虎终为患,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崩,从此朝廷之上再无能压制王振之人。

当年他就嚣张至极的把明太祖悬挂于宫门上,那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取下,来向文武百官展现自己的权势跟威严。

此时杨荣已经去世,剩余的杨士奇跟杨溥也不是傻子,王振动作都这么明显了,摆明了日后不会跟文官集团是同路人。

估计王振心中想法也差不多,宦官跟文官斗了上千年,什么时候咱家与你们是自己人了?

并且明朝宦官权利说穿了,不过是皇权的延伸,如今自己没了太皇太后的紧箍咒,还傻了吧唧的跟你们一起压制皇权?

当然是弃暗投明,与自己心爱的学生朱祁镇联合起来,共同执掌朝局,开创一段太平盛世,在史书上名垂千古啦。

鉴于此等形势,“二杨”就如同现在胡濙的想法一样,开始布局自己年迈退下来后对付王振的力量。

曹鼐就是杨溥选中之人,从中进士那一刻就开始全力扶植,一步步的走到了内阁权利中枢。

其实不单单是曹鼐,更下一任内阁首辅陈循,同样也是杨士奇挑中的新生力量,甚至他还是杨士奇的族外甥!

可以说明朝极其完善的科举制度,除了为文官集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外,也滋生了无数利益小团体。

再加上座师门生、同乡同年等等官场结党手段,小团体就变成了大团体。

明朝前期还好,明太祖明成祖比较生猛,依靠类似于白色恐怖的手段,杀的人头滚滚硬是压制住了文官集团膨胀的野心。

另外还有个勋戚集团的存在,也让文官集团不敢太过于放肆。

到了正统朝土木堡之变后,勋戚集团完犊子了,没有了制衡力量。

宦官集团说实话,出现个诸如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的权阉,依靠着厂卫特务机构,还能掰掰手腕。

一旦缺少了顶级领头人物,不管在体量还是质量,没有科举制度的后备人才加持,与文官集团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最多争一时之瑜亮。

其他势力就更不用看了,宗室皇帝自己都信不过,当猪在养。武将脊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