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24 强硬手段 我成了大明勋戚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十万两白银对于明朝江浙地区大盐商而言,用九牛一毛来形容肯定是夸张了,却也差不到哪里去。

明朝没有具体的盐商家底数据,但可以根据清雍正、乾隆两朝税收,一半以上来自于盐务推测,明朝的江浙盐商总家底应该不会低于三千万两。

原因就在于明朝的税务征收力度,相比较清朝实在差的太远,地方士大夫阶层跟商贾,能偷税逃税留存下来更多的利润。

所以别看商人社会地位低,明朝真正苦的还是地里刨食的农民。

汪志道与沉忆辰达成交易后,当天就让人运送来三万两白银,以及折算下来价值七万两的米粮肉食跟棉纱石材。

从运来石材这种治水重建急需的物资可以看出来,汪志道对于这次交易成功有着十拿九稳的把握,早早就备好了银钱货物,等着沉忆辰的开价。

当看着数百艘运船拥挤的堵在张秋镇码头,沉忆辰隐约感觉有点不对味。

沉忆辰本以为这笔生意是自己狮子大开口,用了一个天价空头支票,把张秋镇的商铺地产给“卖”了出去。

现在看来,自己的报价并没有突破汪志道的底价,依然处于他可接受范围之内,甚至还很轻松惬意。

用一句后世网络名言形容,那就是可能自己血赚,但汪志道绝对不亏!

早知如此,就应该试探性报价二十万两,再等着对方去还价,说不定还能多弄来几万两白银。

只能说在做生意这方面经验,沉忆辰远不能跟汪志道这种大盐商比。

身边卞和望着河道上遮天蔽日的运船,与沉忆辰脑海中的“斤斤计较”完全不同,他此刻更多是唏嘘不已。

想当初匆忙从京师出镇山东治水,面对三省八府之地饥寒交迫的灾民,沉忆辰可以说一无所有,缺钱缺粮缺人!

现如今峰回路转,张秋镇的灾民突破十万,还有数十万灾民正在赶往路上,再也不用担心民力紧缺。另外朝廷水利银加上与商户达成的交易,银钱米粮问题也得以解决。

当时谁又能想到,这名年纪轻轻的佥都御史,真做到了力挽狂澜拯救苍生万民?

“东主,时至今日,山东地界百姓总算没了后顾之忧。”

卞和感叹了一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