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135 章 松茸火腿鸡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坏的战国时代之后,坚信人性本恶,并认为只有建立完善且坚固的阶层,让一切“有序”,才能拯救黎民与水火。

男尊女顺,是他“纲常有序”的一部分;如君王、大臣、庶民尊卑有序一样。

但这个弟子虽掩饰得很好,行为上却一直在挑衅他思想的根基。

朱襄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认为王侯将相和庶民的差距不过是家族资源;朱襄在家中与雪姬平等相处,经常教导雪姬自己决定家中大事。

荀子原本以为朱襄只是天真,将来书读得多了,事经历得多了,自然就会改了。

朱襄自荐出使长平,给了他第一个震撼,让他初次怀疑了自己的理论是否无懈可击。

之后朱襄被赵王囚禁,无数庶人自发集结,冒着生命危险围攻邯郸城,试图救回朱襄;雪姬露出了坚毅果敢的一面,先护着孩子躲避,又前来邯郸寻求救夫的机会。

荀子第一次将俯视众人的视线放平,正视庶人和妇人。

最让他动摇的是朱襄本人。

朱襄本为庶民,居住在城外山村中,在春秋时便是“野人”,没有机会接受任何教育。

他的父母皆是普通农人,长姊品行更是不端。

荀子从蔺相如那里得知,朱襄学习文字读写,都是从成为他门客后才正式开始。那之前,朱襄只从商人那里囫囵认得些许字,写起来还缺胳膊少腿。

朱襄仿佛生而知之,一颗赤心不因家人背叛更改,不因君王迫害更改,不因外戚荣华富贵更改。

荀子相信人性本恶,即便是他最崇拜的孔子也一定是经历了艰苦的教育和磨砺才成为圣人。

可朱襄呢?

他越了解朱襄,就越困惑。

这世上,难道真的有天性善良的人?

他将人性论与朱襄商讨,想听听朱襄的意见,朱襄说出一堆听上去仿佛废话,但仔细一琢磨,又仿佛很有道理的理论。

朱襄说,人性本是混沌,但有的人偏善,有的人偏恶,就像是马车前行时,有的起步是正的,有的起步是左右偏移,后天教育就像是纠正马匹前行方向的缰绳。

荀子不会在听了朱襄的话之后就立刻更改自己的理论,但他也不是顽固不灵的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牢记网址:m.baotouge.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